曾窮到不敢開冷氣,華聯生技如何讓台大、長庚都買單
疫情進入終局之戰,面對病毒,關鍵已非確診與否,而是確診後,能否有效遏制病情惡化。
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?指揮中心曾在5月初公布關鍵的「13項指標」,包括患有慢性病、癌症、失能等族群,都被認定是高風險指標,宜在確診後加強照護、盡速投藥。
然而,指揮中心的這13項指標雖簡單易懂,卻無法概括所有的重症高風險者,因為,染疫後病情究竟會如何惡化,仍須回歸個人體質,而要鑑定體質,只有通過分析個人基因,才能真正找評定出高風險程度的高低。
如今,這項「看基因、評風險」的檢測技術,已被華聯生技成功開發,並在台北慈濟醫院率先展開收案研究。
只需取得檢體,華聯就能透過分析110個關鍵基因點,確認該受測者,是否為潛在的重症高風險者。該服務不只讓大眾在自我評估上,能有所依憑,也能協助醫師在投藥時,多一分評估指標!
站上檢測技術浪尖,卻一度窮連冷氣也不敢開
成功獨創「新冠風險檢測」服務,這間華聯生技究竟是甚麼來頭?
位於竹北生醫園區,今年成立甫滿20年的華聯,其實是台灣分子檢測技術業的隱形冠軍,擁有全亞洲唯一的「高密度微陣列生物晶片」生產設備。
目前民眾最熟悉的PCR檢測,一次只可針對一段基因檢測,但透過華聯晶片,受測者可同時檢測多段基因、一次完成多種疾病的檢測。「新冠重症風險」檢測能成行,就是仰賴這項晶片技術!
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李鍾熙就指出,華聯能在生物晶片上領先歐亞,關鍵有二。其一,是20年前,華聯草創時的技術團隊,是亞洲第一批投入基因檢測的團隊,奠下了深厚的經驗壁壘。
其次,是華聯與工研院保持密切產學合作,結合台灣在製造業、半導體業上的優勢,進而砌起生物晶片的專利高牆。不只與全台超過500家醫療院所合作,更將晶片輸出歐美。
雖然華聯一路以來,都站在生物晶片的技術浪尖上,但在成立頭十年,華聯其實也曾在兵荒馬亂中度過。
憶起華聯初期的磕磕絆絆,投入華聯生技超過十年的營運長蘇弘儒坦言,2010年以前,由於全球基因檢測產業剛萌芽,在欠缺明確商業模式的情形下,華聯雖有技術優勢,卻對如何擴大商業利基毫無頭緒。
「每年只要看看政府、學院在基因檢測上的預算,我們那年的營收上限大概就底定了,」蘇弘儒坦言,在草創前幾年,華聯唯一營收來源,就是學研單位的專案,但學研單位經費畢竟有限,也導致華聯在發展的路上,充滿限制。
長年的經營困境,讓華聯財務一度陷困。「公司40多個人,能動的現金流竟然只有2000多萬,」回憶起八年前剛接下華聯的管理職,華聯生技執行長楊桂華記憶猶新:「當時,為了省預算,團隊甚至關掉無塵室冷氣,只為省下一些電費!我當時就很納悶:『這麼做,究竟是可以省多少?』」
借鏡LED產業經驗,新科執行長祭出轉型三策
讓華聯從谷底翻身,靠得是楊桂華在過去八年,祭出的三項轉型大計。楊桂華指出,華聯在商業策略上,長年聚焦在科研服務。科研案講求客製化,商業模式多由研究案負責人提出需求,華聯負責製作晶片,但此模式開發成本高昂,加上案主需求未必長久,往往隨著研究案的告終,華聯團隊的研究也得被迫停下。
舊研究做做停停,經驗無法積累,同時,華聯也欠缺能為企業帶來穩定營收的產品,最終,導致財務上的不健全。
楊桂華決定在市場策略導入「以終為始」思惟。改變的關鍵,得從走入臨床應用市場開始。華聯先是大刀闊斧調整公司路線,逐步縮減原有的科研訂單,改而走入醫院第一線,找出臨床上的真正需求。
例如近來成功打入多家醫學中心的羊水晶片。原先研發團隊已深耕「小兒發展遲緩」的晶片檢測多年,並擁有多項設計專利,但該服務卻遲遲不被市場接受,實際訪查醫師後才發現,小兒發展遲緩的檢測市場早已飽和,反倒是產前檢測,市場上還沒有能兼顧價格、效率的檢測服務。意外找到屬於華聯的藍海利基。
生物晶片製程,強攻品質系統與實驗室認證
將眼光定錨在臨床消費市場後,過去長期投身科技業的楊桂華隨即意識到,若沒有穩定的品質系統與實驗室,要製造大量且品質穩定的生物晶片,根本是癡人說夢。
不過,大刀闊斧的改革,卻也一度迎來老員工們的質疑。「實驗室不用認證啊,以前不是好好的嗎」?「是不是你不懂,才要認證?」對此,楊桂華也很坦然:「如果要走回科研老路,當然可以不用認證,但華聯還要繼續走回頭路嗎?」
打造堅實的品質系統,其實是楊桂華的老本行。在進入到華聯之前,楊桂華是國內光電大廠廣鎵總經理,一度帶領廣鎵成為國內LED產業龍頭,更促成晶元光電合併廣鎵一案,是協助台灣LED產業建立上游秩序的功臣之一。
對楊桂華來說,生物晶片與LED的共同處在於,想要打下客戶芳心,就得讓每批出貨,都能保持一致的高品質、高良率。過去華聯專注科研案,每一筆訂單,都是獨立作業且不涉及病患,自然也不重視能經得起反覆驗證的製作流程。
如今,隨著生物晶片製程的標準化,過去常見的晶片品質浮動問題,也獲得解決,即使聯最挑踢的醫學中心,如台大、長庚、成大,也都相繼買單華聯檢測服務。
拓寬檢測種類,華聯走出生物晶片舒適圈
「華聯起於晶片,但不止於晶片,」談起華聯的未來,楊桂華坦言,生物晶片技術固然是華聯最大的優勢,但若只集中開發晶片業務,反而會看不到消費市場的真正需求。
蘇弘儒也指出,在基因檢測日漸成熟的今天,臨床檢測需求是多元並起,尤其新冠肺炎後,大眾對於PCR、NGS的接受度提高,「華聯不該只是生物晶片提供者,而是該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。」
2021年底,華聯透過併購酷氏基因,將檢測服務的觸角拓展到子宮內膜癌檢驗試劑,該檢驗試劑背後的技術,就是過去華聯較少著墨的PCR技術;此外,瞄準幼兒3歲以前的黃金早療期,華聯也投入NGS(次世代基因檢測),瞄準兒童智力障礙、先天性異常等疾病分析。
投入生物晶片產業超過20年,一路看著華聯從草創、低谷到轉型,蘇弘儒有感而發:「以前年年都只能看科技部的編列經費吃飯,現在的華聯,終於能將發展的命運,握在自己的手裡。」
文 / 蔣濬浩 攝影 / 蘇義傑、賴永祥
新聞來源